蒲公英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中华故事第九十二集|重阳:天高气爽,云淡风轻,凭高可以极目远眺-严鼎中学语文

中华故事第九十二集|重阳:天高气爽,云淡风轻,凭高可以极目远眺-严鼎中学语文

欢迎关注“严鼎中学语文”微信公众号

重阳节
重阳节是秋季的另外一个重大节日,是与春季的重三(上巳)相对的游赏性节日。重阳节的主要节俗是登高,因此它也有“登高节”之称; 又有插茱萸、赏菊之举,所以也叫茱萸节、菊花节。由于主要节俗并不紧密附丽于信仰的相对独立性,从而使重阳节深深地融入了现代人们的生活之中。
重阳节有一个特别显豁的名字,叫“九月九”,说明节期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也叫“重九”,月、日两九相重,故称。那么,重阳有什么含意呢?按照《易经》的原理,九为阳数,日月并阳,两阳相重,所以叫“重阳”,这种称谓在战国时代已经存在,屈原《远游》就有“集重阳入帝宫兮”之句。
从文献记载来看,重阳在较早的时代似乎只是因为“俗嘉其名”才成形成节会的。就是说,九月初九两九相重,有长长久久的意思,被人们认为吉祥,所以有相应的活动。汉末魏初的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而且最初的重阳登高也意在游玩,佩茱萸似乎也没有什么驱瘟的意思。

南北朝时期,有关重阳节的习俗开始和驱瘟避祸的传说联系了起来吕清广本纪。其中普遍为后人接受的桓景避灾的传说,出自南朝梁吴均的《续齐谐志》: 桓景是东汉时汝南地方的人。相传他跟随仙人费长房游学多年闫德利,小有成就。九月的某一天,费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你们家会遭灾,你要赶快回去,让家人做绛色布囊里边装上茱萸,系在臂膀上,登上高处,饮菊花酒,这样就可以免除灾祸白术泡醋。”桓景照办,带领全家登上了高山。到晚上回去时,看到鸡犬牛羊都已暴死。费长房听说了这种情景,解释说这些家畜已经代人受灾了广州蒲友。
在桓景避灾的传说里,后来重阳节的主要习俗——登高、簪茱萸、饮菊花酒都有着落,此外的节俗大多是连带产生的,诸如赏菊、食重阳糕、持螯会等等。
重阳节最主要的习俗是登高,所以也有登高节之称。登高之后还有宴饮、赋诗等活动活着再见,称“登高会”。

桓景避灾时作茱萸囊系于手臂,后世有系茱萸囊的,有簪插茱萸的,还有饮茱萸酒的,所以重阳节也叫“茱萸节”。
桓景避灾时饮菊花酒,后世沿袭此俗,还产生了食菊花糕、簪菊、赏菊之俗。
与登高类似的重阳节有打围、骑射之举,多见于北方地区,尤其是娴于马背生活的民族。饮食系列里发展出来的还有食重阳糕、食蟹、食鹦鹆螺等,有的普通流行甘霖的意思,有的则仅是少数地区的习俗。比较晚的时候,重阳节还发展出了接出嫁女儿归宁的习俗,所以又别称“女儿节”。

重阳节最重要的节俗活动是登高,所以也叫登高节。这九月九的登高,与三月三的临水相对,一春一秋,意趣别具,为历代的文人墨客提供了无数的诗材,给今天的人们留下了亲近自然的理由。
登高也叫踏高,它是很早就存在的一种秋令游赏活动,最初并不固定在九月九,意义也与后来的避灾有所不同。宋人高承的《事物纪原》说:“齐景公始为登高”,是说战国的时候已经有登高的活动。不过当时的登高并不固定在重九。重九登高之俗始于西汉。蒲公英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刘歆《西京杂记》说:“三月上巳,九月重阳,士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刘歆将重九和重三相对,并隐约指出了登高的祓除用意。魏晋南北朝时代,重九登高之俗已经完备,有关登高之俗起源的传说故事也开始流行肖艳琴。其中最著名的传说,一是桓景避灾(参见前),一是孟嘉落帽。前者显示了诸多节俗的缘起,后者则展示了后世以游赏为主的登高会的源头。
孟嘉是晋代人,是陶渊明的外祖父,当时在驸马大将军桓温的帐下任参军。孟嘉少负才名你好陈水扁,很受桓温的赏识。有一年重阳节,桓温在龙山大宴群僚,吟诗联句,骋怀驰想。酒酣兴浓之际,一阵风起,吹落盂嘉的帽子,可他还在高谈阔论、吟咏啸哦。掉帽于是有失体统的异界雷神传,别人作诗讥讽,才高胆壮的
孟嘉逞才傲物,语惊四座,折服了众人。由此,后世有人说九九登高之举以“孟嘉落帽”为始。清人顾禄的《清嘉录》就说:“孟嘉从桓温游龙山,亦九日登高之举,后遂相承为故事。”

登高之俗从汉代开始固定在九月初九田建明事件,虽有祓除之意,但主要还在于游乐。桓景的传说虽然被普遍接受,但“避灾”之说却不足以真确解释登高节俗的缘起。实际上,杨柳松重三临水与重九登高都是大自然的馈赠,是古人对大自然的体认和融入。季秋时节,天高气爽,云淡风轻,登临无须冒热挥汗,凭高可以极目远眺。这样的时候登高,可以骋目,可以畅怀,可以信志,大有孔老夫子春间“沐于沂”之概,何乐而不为!对此,古人其实早就注意到了浮生后传,“重阳,必以肴酒登高远眺,为时宴之游赏,以畅秋志。”(《千金方》)为“畅秋志”,故“登高远眺”。李白《九日登巴陵望洞庭水军》说得也颇为透彻:
九日天气晴,登高无秋云。
造化辟山岳,了然楚汉分。
在李太白来说,楚汉分明,当不只在目,亦在心怀吧?谁能不说这登临激发了诗人澄清宇内的志向?

|严鼎中学语文荣誉出品|
严鼎 录音
严鼎 制作
张金香 录入
阿牛 监制

作者:admin 2014年08月0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