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漏王中华历史的第一个转折点——天下苦秦久矣-詹笑官

中华历史的第一个转折点——天下苦秦久矣-詹笑官

时间序列有四个构成要素:长期趋势,季节变动,循环变动,不规则变动。历史某种程度上就是一个时间轴上堆砌着发生起来的事情。在重复中不重复,又在不重复中不断重复着,正好对应着循环变动与不规则变动两个要素。
正所谓 已有之事,后必再有;已行之事,后必再行。
但要读懂历史,绝不是拿一本通史随便翻翻那么简单。大多数人读历史都是找找热闹,看看故事。想要读透历史,至少应当建立在有一个基本史观的基础上。唯有形成了一个理解历史的逻辑体系,才能在这个体系之下不断地去自我探索、自我研究,从而在历史中获得启示。
千百年来二十二条军规,有些东西从未改变。从幼发拉底河诞生出的汉谟拉比法典,摩西在芦苇海畔带领希伯来人出埃及记描绘的宏伟诗篇,到红发海盗的后代踏上美洲的土地,后来那片土地上孕育出了一个年轻富有活力的强大国家,大卫·休谟物价铸币机制随着金本位的衰落而消逝,而他则通过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了一个自己主导的世界。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经过,补漏王只是实质从未改变,换了的不过是一幅幅皮相。
历史不会以同样的面目出现,但会踏着相同的韵脚。
以下为一家之言,或许可以被称之为詹氏史观。
无论古今,无论中外,“长治久安”或许是每朝统治者都要追求的终极目标。
但不知诸位有没有人思考过这样一个问题:中华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是什么?
Emmmmm…… 或许是唐朝吧?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唐玄宗开创了万邦来朝的开元盛世。天宝末全国人口达八千万上下。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版图最大,亦是唯一未修建长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国土在西部及北部皆超出现代中国的疆界范围。 多元开放的科技、文化、经济、艺术……与阿拉伯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盛的帝国,声誉远扬海外,与亚欧国家均有往来。唐以后海外多称中国人为唐人……
其实非也。
抑或是清朝?社会稳定,经济快速发展,人口增长迅速,疆域辽阔,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清朝将新疆和西藏纳入版图,并在西南推行改土归流政策,并最终确定了中国近代的版图。
其实非也。
清朝(1636年—1912年)是中国历史最后一个大一统封建王朝,共传十帝 ,享国二百七十六年。
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
不到三百年的时间,对于历史来说,真的太短。
解答这个问题,只需翻开中国历史年表,首先映入眼帘的会是:
夏朝,2070-1600,470年。
商超,1600-1046,554年。
周朝,从西周到东周不算春秋战国,1046-256,没错,790年。现在我们可以回答刚刚提出的那个问题了。
中华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朝代是什么?周朝。
在回答了这个问题之后,我们暂且不问其原因,而是提出另外一个问题,与刚才的问题完全相反的问题:中华历史上存在时间最短的朝代是什么?
是的,其实就在上面那张图里。
221-206,15年。

我们可以看看历史年表的其他部分进行一个比照,真的,能找出来一个十几年的朝代真的是太不容易了。南北朝比较乱,于是我们在这里找找看。目前发现的最短的,好像就是个东魏了。550-534,不好意思,16年。
于是,请大声说出中华历史上存在时间最短的朝代是什么?
秦朝。
周朝最长;秦朝最短。两个挨着的朝代。
这是巧合吗?
当然不是了。
这便是中华五千年历史脉络里的,第一个转折点。
(一)人心不古自卫鞅始
从一个庄子里的故事讲起。
子贡到楚国游览,返回晋国时,途中路过汉水的南沿,见一老人正在管理菜畦,打了一条地道直通到井边,抱着水瓮浇水灌地,花了很大的力气也没见到多少成效。子贡见了说:“如今有一种机械,每天可以浇灌上百个菜畦,省力且功效高,老先生你要不要试试啊?”
种菜的老人抬起头来看着子贡说:“应该怎么做呢?”子贡说:“用木料加工成机械,后面重而前面轻,提水就像从井中抽水似的,快速犹如沸腾的水向外溢出一样,它的名字就叫做桔槔。”
种菜的老人变了脸色讥笑着说:“我从我的老师那里听到这样的话,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出现机巧之类的事,有了机巧之类的事必定会出现机变之类的心思。投机取巧之心存在胸中,就不具备纯洁的品质;纯洁的品质不具备,就精神不定;精神不定的,道就不能和他相投合。我不是不知道那个机械,是以用它为耻,所以就不用。”
子贡羞容满面,低头不答话。
在这个故事里,庄子所要批判的其实是当时的社会上出现的一种投机取巧的倾向。因为一个人投机取巧,就会有第二个人,第三个人这样做,最后人人都会投机取巧,人们丢掉纯洁正直的品质,而社会也会因此陷入混乱。
随着世道的堕落以及人心改变,人们将会离“道”所要求的状态越来越远。庄子这样来描述当时社会堕落的过程:
古之人,在混芒之中,与一世而得澹漠焉刘耀梅。当是时也,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此之谓至一。当是时也,莫之为而常自然。逮德下衰,及燧人、伏羲始为天下,是故顺而不一。
德又下衰,及神农、黄帝始为天下,是故安而不顺。德又下衰,及唐、虞始为天下,兴治化之流,淳散朴,离道以善险德以行,然后去性而从于心。心与心识知,而不足以定天下,然后附之以文,益之以博。文灭质,博溺心,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
由是观之怒海萍踪,世丧道矣,道丧世矣。世与道交相丧也,道之人何由兴乎世,世亦何由兴乎道哉!道无以兴乎世,世无以兴乎道,虽圣人不在山林之中,其德隐矣。
那么庄子所批判的,导致人心不古的原因究竟应当归结于谁呢?
有趣的是,《礼记·礼运篇》当中也对这段时期发生的某些改变给出了非常相似的描述。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军中绿花简谱,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 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 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 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塔城小猫。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埶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不过礼记里并没有详细解释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而是简单的将其发生归为“大道既隐”。想来历史真是善谑,所谓“小康社会”在古人眼里不过是一个退而求其次的目标,在某些年代却是奋斗都很难奋斗得来的宏伟愿望。
这是题外话。
商鞅(约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
庄子,名周,字子休,宋国蒙人,东周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出生时间约公元前369年,去世时间约公元前286年,一说公元前275年。
庄子所生活的年代,恰恰是秦国重用商鞅,进行变法之后的年代,而自从春秋战国礼崩乐坏之后,新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从这个时候正式开始,而这将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江绵恒,直至今日。
而即使后世的韩非将商鞅之“法”,申不害之“术”和慎到之“势”集于一身,成为法家思想之集大成者,并受到秦王嬴政的大力赞赏;但其实韩非所创建一切,依旧处在商鞅所留下的阴影之下。
在中国的“伟大改革家”序列里,商鞅及与他同时代的李悝等人,算得上是开天辟地的人物,但实际上,其人不过是一个冷血的杀手,更成为了一个中华历史长河中从未消失过的恐怖幽灵。
商鞅写过一本非常有名的书。这本书后来不仅成了历史上有名的天下第一禁书,并且在过去的许多年里一直是太子太傅的教材,它讲述了当年那个北方落后的蛮夷之国,为什么能在短短的十余年间迅速崛起,并最终摧枯拉朽般地统一六国的奥秘。并且数千年之后一场被人们称之为浩劫的运动(66-76),其实早在那本书写成之时,就已悄悄埋下了伏笔。
“商鞅是首屈一指的利国富民伟大的政治家,是一个具有宗教徒般笃诚和热情的理想主义者。商鞅之法……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
我也不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摊手)。
《商君书》驭民五术: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
壹民:统一思想,垄断意识形态,实施愚民政策。
弱民:治国之道,务在弱民。国强则民弱,民弱则国强。
疲民:为民寻事,使之疲于奔命,不得消停,如是统治便可安稳;不停征战,更卒、正卒、戍卒,不停徭役,力役、杂役、军役,使民无暇思考与顾及他事。
辱民:使之匍匐于生计,毫无自尊自信,创立“连坐”,唆之相互检举揭发,终日活于一种提心吊胆的恐惧氛围当中。
贫民:除却生存必须,剥夺余粮余财,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只得依赖国家分给,否则便会饿死。
五者若不灵,杀之。
《商君书·境内》中说:爵自一级已下至小夫,命曰校、徒、操,出公;爵自二级已上至不更,命曰卒。其战也,五人来簿为伍,一人羽而轻其四人,能人得一首则复。夫劳爵,其县过三日有不致士大夫劳爵,能。五人一屯长,百人一将。其战,百将、屯长不得,斩首;得三十三首以上,盈论,百将、屯长赐爵一级。
能得爵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一除庶子一人,乃得人兵官之吏。其狱法叶底青梅,高爵訾下爵级。高爵能,无给有爵人隶仆。爵自二级以上,有刑罪则贬。爵自一级以下,有刑罪则已。小夫死,以上至大夫,其官级一等,其墓树级一树。
或许在零星的史料中,我们得知秦国士兵的形象是一个个腰里都拴着人头。若是你不相信,看到此处便会豁然开朗。
秦军的将领在作战时如果得不到敌人首级是要杀头的;如果得到敌人三十三颗首级以上,便可升爵一级。这种毫无人性可言的人头激励,彻底将秦军打造成与禽兽无异的野蛮之师。
秦王扫六合,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刘梦莹,诸侯尽西来。
可又有谁真正考量过,扫六合的背后,是大约二百万个血淋淋的人头,当时中华民族大约十分之一的人口!!!
温世仁原著小说《秦时明月》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路枕浪紧盯着秦军逐渐逼近,正准备叫方更泪挥动旗帜、下令箭楼放箭时,秦军却在射程外停了下来。三十二座云梯车在众目睽睽之下,慢吞吞穿过秦军行伍,笔直地往桂陵城前进。花升将见对方越过雷池,不等钜子发令,便手脚并用地拉开硬弩,对准其中一组云梯车,正要放手之际,却见这两台不怕死的云梯车中间,似乎挂着些奇特的物事。
那是一张长得像蜘蛛网似的粗重大网,网的两端各绑在一台云梯车上。当云梯越靠越近、越靠越近时,首先是在箭楼上的年轻人们发现那张大网在哭。上百个一丝不挂的小娃儿,有的双手被缚、有的脚倒挂着被绑在了网上。这些看来顶多只有三五岁的小娃儿们,张开大口正哇哇地啼哭着。
三十二台云梯车,十六张巨网,一千多个光溜溜的小娃儿。“天啊!”
看清楚是什么东西朝箭楼逼近之后,谈直却手中的弓箭第一个掉了下来。花升将也是一声惨叫,从巨弩上蹦了上来,但他这么一动,方才拉得满满的弩箭立时便激射而出,幸亏荆天明眼明手快,使一招“草长莺飞”在箭尾斜拨了一下,那弩箭才失了准头,没有射中云梯。
当驻守在城头的路枕浪、端木敬德等人,看到白芊红的新伎俩向他们缓缓开来,也都傻在了当场。身为仁人志士的他们,虽然心知肚明秦军便躲在这些孩童身后,也知道让云梯车靠上城墙是多么危险的一件事,但面对眼前的景象,却是谁也无法下令对这些无辜的孩童们放箭。仿佛是算准了桂陵城内人们的弱点,三十二座云梯的前后左右都被一群妇人紧紧包围着。白芊红本无须强迫这些妇女上战场,她唯一做的只是将她们的孩子绑在云梯的网子上,这些妇女们为救下、夺回自己的骨肉,便自然而然地成了推动云梯车的秦兵们的挡箭牌。
………… 
几百支秦军的号角逐渐吹响,上万名严阵以待的秦国步兵,手持枪戟,在十六张大网的保护下,尾随云梯车,开始向城墙压进。白芊红自己也骑着马,在夫婿卫庄的保护下,慢慢向桂陵前进。
“不能再让他们靠近了。”
在箭楼上第一个喊出来的是刘毕,他紧紧握住手中长剑,高声叫喊道:“大家不要中计!放箭!放箭啊!”
但刘毕毕竟只是儒家五弟子,手中又无将令,他虽喊得急切,但真正对云梯放箭的却只有寥寥几人。此时云梯车已经靠八座箭楼相当近了,这数十箭射出,顿时有十来个小娃儿应声中箭。只要是中箭的,秦军无论生死,一律将他们身上捆绑的绳索隔断。绳子一断,小娃儿便从高空笔直摔下,那群挤在云梯车旁的母亲们,见孩子们被摔成肉泥,哭得更凄厉了。那哭声传将上来,刚才放箭伤人的几个齐国将士都于心有愧,手一软,又停止了攻击。
“放箭!掷石!”
刘毕先叫来几个儒家子弟,厉声吩咐道:“听我的号令,即刻放箭。”
又转头对几个齐国士兵吩咐道:“拉开硬弩,对准云梯梯脚处,射断它。”
几个齐国士兵犹豫了一下,刘毕不耐烦地抽出长剑,威吓他们道:“快点,一切有我承担。再不拉弓,我便砍下去了。”
几个齐国士兵这才七手八脚地去拉那张硬弩。
“不能放箭!”
荆天明一把抓住了刘毕的手,“你会伤到那些孩子们的。”
“天明!”
刘毕被荆天明突兀的举动吓了一跳,“都这时候了,哪顾得了这么多!你放开我。”
荆天明斩钉截铁地道,“你有没有想过?若是射断了云梯,那几百个小孩都会掉下去摔得粉碎。”荆天明的脸色变得异常难看、异常铁青,又道:“那云梯下头的可是那些孩子的母亲呀,你要她们眼睁睁地看着你杀死她们的亲骨肉吗?”
“你胡说八道什么?”
刘毕甩开荆天明抓住自己的手,“不毁掉云梯,后头秦兵爬上来,城墙便会失守的。无论如何这些孩子都会死的……”
“听听你自己说的什么!”
荆天明啪地打了刘毕一耳光,气冲冲地道:“这分明是你滥杀无辜!”
“胡说!我这是保家卫国!”
刘毕理直气壮地说道:“没有国,哪有家?你不是也打算为国牺牲吗?你能牺牲、我能牺牲社旗一高,那些孩子自然也能牺牲。哎!没有时间跟你辩论了,大家放箭!不要犹豫,放箭啊!再不放箭,桂陵会失守的!”
就在这些六国联盟争吵迟疑的时间里,秦军已攻至城下。而这场战争的结果,毫无疑问的,秦军获胜,桂陵城失守。
从秦灭六国到元和清征服中原,再到西方的古罗马毁灭古希腊文明、日耳曼人灭掉古罗马文明,其实都是一样的相似,靠血腥的杀戮政策,毫无人性可言的作战方法,最终把士兵变成冷酷的战争机器。文明之师,岂能是野蛮之师的对手?
《商君书》的另一重要思想,是抑商。
《商君书·垦令》:禄厚而税多,食口众者,败农者也。则以其食口之数贱而重使之,则辟淫游惰之民无所于食。民无所于食,则必农;农,则草必垦矣。使商无得籴,农无得粜。农无得粜,则窳惰之农勉疾。商不得籴,则多岁不加乐。多岁不加乐,则饥岁无裕利。无裕利,则商怯;商怯,则欲农。重关市之赋,则农恶商,商有疑惰之心。农恶商,商疑惰,则草必垦矣。
通过发展农业,封建国家不仅可以征收稳定的土地税来保证财政收入,而且还有利于社会稳定。当人民都被禁锢在自己的土地上不能离开半步时,自然也就不必担心其造反,从而沦为君主的生产工具以供统治者剥削。
不能简单地说重农抑商就非常坏,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自15、16世纪始,“重农抑商”政策便扼制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为日后中华民族的衰落提供了坚实的基础。而在15、16世纪之前,“重农抑商”政策导致地主官僚不断兼并土地,使土地高度集中,农民破产流亡,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激化了阶级矛盾,造成农民起义不断爆发。
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从商鞅变法开始,重农抑商成为影响中国封建社会历朝历代兴衰更迭的基础影响因素之一。
《商君书》讲管理,在我看来在几千年前就把现代西方管理学甩出几条大街。
如何管理人民,使人民听从呢?商鞅给出的答案是——弱民。
“民弱国强,国强民弱。故有道之国,务在弱民。朴则强,淫则弱。弱则轨,淫则越志。弱则有用,越志则强。故曰:以强去强者,弱;以弱去强者,强。”。
而这种思想在几千年后间接地影响并形成了一种叫做跑部钱进的现象。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分税制之后zy拿大头,企业和个人所得税zy拿60%,营改增之前增值税zy拿75%,消费税全归zy。属于df的大都是些与土地相关的税种,比如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房产税、城建税与教育费附加、契税……
但是一系列要干的事比如最基本的环卫,治安,维稳其实还是需要dfzf去做的。更何况gdp就是df一把手升迁的指标,没钱谈何发展?
所以,没钱就要要钱。商业银行没钱就去找最后贷款人。dfzf没钱,自然就去找zy要钱。zy通过转移支付等等手段,向财政不足的省份进行拨付弥补赤字。
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样做是为了gj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比如1997HK汇率保卫战中,这种体制就发挥了巨大的优势。正是因为大陆在背后拥有大量外汇储备的支撑,香港才得以战胜曾经打爆英镑,完虐墨西哥比索,狙击泰铢的以索罗斯量子基金为代表的的国际游资。国际炒家在这场战争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最终被迫在高位结算交割。而香港则成为了98亚洲金融风暴中唯一一个保持了币值稳定的国家或地区。
而从更深的层次来理解,正因为df需要zy给钱,所以就必须要听zy的话,而zy就通过这样的方式维持着对gj的掌握与控制,politics通过economic的手连接着广袤的国土,以及之上的各行各业神仙进修班。
故意给你少一点以至于你不能维持自己正常的需求。然后我给你。听话就给。
这样赤裸裸的逻辑大概没人会讲给你听了。

而这也就是赵德汉能随随便便贪几个亿的原因。
一部《商君书》,对历史的影响不可谓不深。它将人性中最原始最赤裸裸的东西发掘到极致,使人与人之间只剩下单纯的利益交换。而商君书所留下的治国理念,成为之后历朝历代统治者多多少少都会参考的原则。
很久很久之后,西方人尼可罗·马基亚维利也写出这样的一本类似的书,还是在1532年首次出版,比商鞅晚了整整将近1900年。
(二)从分封到集权
说到秦朝灭亡的原因,一定会有人想到贾谊的《过秦论》。它分上中下三篇,全文从各个方面分析秦王朝的过失,故名为《过秦论》。
上篇讲述秦自孝公以迄始皇逐渐强大的原因:具有地理的优势、实行变法图强的主张、正确的战争策略、几世秦王的苦心经营等。之后则写陈涉虽然本身力量微小,却能使强大的秦国覆灭,在对比中得出秦亡在于“仁义不施”的结论。
中篇剖析秦统一天下后没有正确的政策,秦二世没有能够改正秦始皇的错误政策,主要指责秦二世的过失。
下篇写秦在危迫的情况下,秦王子婴没有救亡扶倾的才力,主要指责秦王子婴的过失。
所以在贾谊这个儒生的眼里,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隳,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其实自古儒生向来痞性如此。哪里强盛了就归结为推行仁政的结果,哪里灭亡了就归结为不施仁义。对此,我只能评价为——幼稚的可笑。
为什么周朝存在790年而不灭亡?
其根本原因在于周朝实行的是分封制。在分封制下各地的诸侯享有非常大的权力,他们在自己的地盘上荣华富贵,换个人做周天子对他们来说一点关系都没有,那么又会有谁冒着被各路诸侯勤王的军事风险和被天下唾骂的道德风险而去推翻周天子的统治呢?
但秦朝是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秦始皇将全天下的权力归于自己一身。之前那些世袭了几百年的诸侯他们会答应吗?曾经的荣华富贵呼风唤雨如今烟消云散,换了你你会甘心吗?注意看下面那段关于汉朝的部分
秦王朝推行单一郡县制,而楚亡秦后汉亡楚,到了汉朝,实行的又是“郡国并行”的制度了,这其实正是一种妥协。
物理学中物体的运动都有惯性,事物的发展亦有其历史的惯性。分封制从商朝到周朝,一千里的历史惯性,绝不是在短时间内就可以改变的了的。
因此不要天真的以为就凭陈涉吴广两个泥腿子揭竿而起,振臂一呼,秦朝就灭亡了。就凭他们那丁点可怜的装备和战斗力,和秦国正规军压根就不是一个水平。之所以陈涉吴广起义之后秦朝如摧枯拉朽之势迅速灭亡,是因为背后有项羽这些又有钱又有军队的不甘心的旧贵族的支持。
项羽是谁?是楚国名将项燕之孙,是当时著名的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兵形势”的代表人物),是被后人称之为“羽之神勇,千古无二”的武将。司马迁在《史记》中写到:项氏世世为楚将,封于项,故姓项氏。这几乎就是妥妥的贵族阶层。
项羽与他的叔父项梁在吴中起义反秦,项梁阵亡后他率军渡河救赵王歇,于巨鹿之战击破章邯、王离领导的秦军主力。比如历史上著名的典故——破釜沉舟:
楚怀王(这个楚怀王是项羽找来拥立的,为了召集更多的兵马。项羽找到他之前楚怀王还是个放羊娃)派宋义和项羽去救赵国。宋义决定等秦军和赵军决战,两败俱伤以后再说。而项羽趁朝会的时候,直接拔出剑来把宋义杀了。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楚军全部渡过漳河以后,项羽让士兵们饱饱地吃了一顿饭,每人再带三天干粮,然后传下命令:“皆沉船,破釜甑”,渡河的船凿穿沉入河里,把做饭用的锅砸个粉碎,把附近的房屋放把火统统烧毁。于是没有退路的楚军战士以一当十,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大破秦军。秦军主力被消灭,不久之后刘邦就进了咸阳城。
这样有气魄、有谋略的军事家是项羽,不是陈涉吴广。
正是这些旧贵族的疯狂反扑,导致了秦朝成为一个存在了15年的,中华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
那么项羽(现在还不是刘邦出场的时候)在战胜秦军之后干了什么呢?
项羽在得到楚怀王的同意后,自立为西楚霸王,辖梁、楚九郡,建都彭城。封刘邦为汉王,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魏王豹为西魏王,申阳为河南王,司马卬殷王,赵王歇为代王,张耳为常山王,当阳君英布为九江王,吴芮为衡山王,共敖为临江王,燕王韩广为辽东王,臧荼为燕王,齐王田市为胶东王,田都为齐王,田安为济北王等十八个诸侯王。
公元前206年一月,项羽佯尊楚怀王为义帝,以“古之帝者,当地千里,必居上游”为托言,将义帝其迁徙到南楚蛮荒地区郴县,并暗中令衡山王吴芮、临江王共敖于途中将义帝杀死。
现在明白了吗?
(三)天下苦秦久矣
龚自珍写过一篇散文,叫《乙丙之际箸议第九》。他在这篇文章里描述了“衰世”的样貌。正是在那个腐朽和危机的年代里,龚自珍失望于黑暗的社会,发出“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呼喊。
衰世者,文类治世,名类治世,声音笑貌类治世。黑白杂而五色可废也,似治世之太素;宫羽淆而五声可铄也,似治世之希声;道路荒而畔岸隳也,似治世之荡荡便便;人心混混而无口过也,似治世之不议。左无才相,右无才史,阃无才将,庠序无才士,陇无才民,廛无才工,衢无才商,抑巷无才偷,市无才驵,薮泽无才盗;则非但鲜君子也,抑小人甚鲜。
在龚自珍的语境下,衰世是这样一副局面:表象上看典章制度俨然,等级秩序严密,礼仪规范分明明末乱臣,一切都像模像样,到处都莺歌燕舞,灯红酒绿,给人一片“盛世”的假象。实则社会成员中绝大多数人丧失了廉耻之心、上进之心、作为之心,道德沦丧,世风日下,举世都是平庸窝囊之辈,绝想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身,只知道吃喝玩乐,在浑浑噩噩中了却终生。整个社会完全丧失了生机和活力,一片“万马齐喑”的局面。
你看,某个朝代像不像龚自珍描述的画面?
没错,就是秦朝(
哎呀你看我怎么多打了一个括号呀。
《孟子》云: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修复一座城墙十分容易,难的,是修复人心。
其实老百姓要求的是很少的,能吃饱能穿暖,可以娶妻生子,享受天伦之乐,他就会拥护你的统治。历朝历代农民起义者,从来都是活不下去之后不得已而为之。但历朝历代季如风,农民起义总是在不断上演。
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秦统一六国后,“内兴攻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赋,发阊左之戍”,提高赋税,税率竟高达50%;沉重的徭役,服劳役之人占人口的半数以上。为了确保赋税收入及劳役到位,秦朝制定了严酷的法律,《徭律》中规定: “失期三日到五日天宏一卡通,谇;六日到旬,赀一盾;过旬,赀一甲”。而到了秦二世时,对迟到的服役者加重处罚,直接处以极刑。这正是陈涉吴广揭竿而起的直接原因。夸利亚雷拉
“贫者避赋役而逃逸,富者务兼并而自若”,沉重的赋役不仅破坏了正常的农业生产,而且几乎影响到了人基本的生存。“男子力耕,不足粮镶;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终致“海内愁怨,遂用溃畔”。
大秦亡了啊。
天下,苦秦久矣。
(四)人性注定历史,后人复哀后人
之前分享过鲁迅的一篇文章——《论睁了眼看》。析骸百年,救救孩子
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我们的圣贤,本来早已教人“非礼勿视”的了……
……再回到“正视”问题去:先既不敢,后便不能,再后,就自然不视,不见了……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著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着,即一天一天的堕落着,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
并非睁不开眼,而是不愿意睁开眼。
我们习惯将历史定义为遥远的过去,却从来不将目光看向昨天;我们习惯将反省投射于百年之前,而昨日发生的,从来都视而不见。
反省千百年前发生的多容易啊,一翻搜集,一翻感叹;反省百年之前多轻松啊,所有生死,所有痛苦,只是历史而已。而我们的昨天,经历过的今天还在痛着,可我们,习惯视而不见,因为再一次面对,无异于再一次承担。我们害怕面对真实的自己。
我们终是淡漠了喜悲。而我们的昨天,今天,乃至明天的伤疤,那该是一百年之后的人去舔舐,就这样,代代人乐此不疲的麻痹着自己。
呜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国各爱其人,则足以拒秦;使秦复爱六国之人,则递三世可至万世而为君,谁得而族灭也?
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
历史如是循环往复,千秋万代,生生不息。
作者:admin 2015年04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