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师范大学中医诊断学基础总结(精华)!-杏林医术道

中医诊断学基础总结(精华)!-杏林医术道
一、中医诊断学概述
主要内容:
四诊:望、闻、问、切诊;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
辨证:八纲辨证、病因辨证、气血津液辨证、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
诊断:常见疾病诊断及证侯诊断;症状鉴别;病案书写
二、中医四诊

望 诊
舌质
表现
主病
舌形
胖大
舌体胖大,伸舌满口
脾肾阳虚,心脾热盛,中毒
瘦薄
舌体瘦小而薄
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裂纹
舌面有裂纹、裂沟
阴液亏虚、热盛伤津、血虚不润
齿痕
舌边有牙齿压迫的痕迹
脾虚湿盛
芒刺
舌乳头增大、高突绝命速递,并形成尖锋,形如芒刺
热邪亢盛,血分有热
舌态
强硬
舌体强直不能转动
热入心包,痰浊内阻,高热伤津,中风征兆
痿软
舌体软弱不能伸缩
气血虚极、阴亏已极
颤动
舌体不自主地颤动
气血两虚,阳气虚弱,热极生风,虚风内动
吐弄
舌伸于口外,不即回缩或反复舐口唇四周
心脾有热,疫毒攻心,动风先兆,或小儿智力发育不全
歪斜
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
中风或中风先兆龙神太子。
短缩
舌体卷缩不能伸长,严重者舌不抵齿
危重征候的反映,见于寒凝筋脉、痰湿内阻、热病伤津



苔色白
表证、寒证
白粉堆积(积粉苔)
毒热内盛,常见于瘟疫和内痈

苔色黄
热证,里证
舌淡胖苔黄而滑润
阳虚水湿不化
灰黑
灰黑而润滑
寒湿证
灰黑而干燥
里热证


厚薄
以是否见底为标准
薄苔病多轻浅,厚苔病多深厚
润燥
干湿适中为润
津液上承,津液未伤
干燥无津为燥
津液损失或津液不能上承
腻腐
腻苔:苔质细腻,刮之不去
湿浊、痰饮、食积
腐苔:苔质疏松,刮之易去
食积或痰浊
剥落
舌苔部分或全部剥落
胃之气阴两伤
真假
真苔:舌苔紧贴舌面,刮之不净,为有根之苔
胃气尚存
假苔:舌苔似浮涂于舌面,刮之即净,为无根之苔。
胃气匮乏

问 诊
寒热类型
临床表现
临床意义
恶寒发热
恶寒重、发热轻,无汗,身痛,脉浮紧
风寒表证(表寒证)
发热重、恶寒轻,口渴,面红,脉浮数
风热表证(表热证)
寒热往来
发无定时,口苦,目眩,胸胁苦满,不欲食
伤寒少阳证(半表半里)
发有定时,头痛剧烈,多汗,口渴
疟疾
但寒不热
新病突然怕冷,脘腹或其他局部冷痛剧烈
实寒证
久病体弱畏寒,面白肢冷
虚寒证
但热不寒
壮热
高热(T≥39℃)持续不退,口渴饮冷,大汗出,脉洪大
里实热
潮热
日晡潮热:热势较高,日晡热甚+腹痛拒按,便秘燥结
阳明腑实证
阴虚潮热:午后或入夜低热+五心烦热,骨蒸潮热,盗汗颧红
阴虚证
湿温潮热:身热不扬,午后热甚+头身困重,胸脘痞闷,苔腻
湿温病
低热
轻度发热,热势较低(37-38℃)
气虚、阴虚、气郁、温病后期余热未尽
自汗
日间汗出,活动尤甚+神疲乏力、畏寒
气虚、阳虚证,卫阳不固
盗汗
睡时汗出,醒则汗止+潮热、颧红
阴虚证
绝汗
病危重,大汗淋漓,厥冷,脉微欲绝或躁扰烦渴,脉细数疾
亡阳、亡阴证
战汗
先全身战栗,继则汗出;汗出热退,脉静身凉——邪去正复。汗出身热不减,烦躁不安,脉来疾急——邪胜正衰之危候。
邪正剧争,病变发展的转折点。

切诊:病脉与主病
名称
脉象
主病
浮类脉

轻取即得喻咖,重按稍减
主表证。有力表实,无力表虚

浮大无根,至数不齐
元气离散,脏腑精气将绝

浮大中空,如按葱管
主失血、伤阴

浮弦中空,如按鼓皮
主亡血、失精、小产、崩漏
沉类脉

轻取不应,重按始得
主里证。有力里实,无力里虚

重按推筋着骨始得,甚至暂时伏而不显
主邪闭、厥证、痛极

沉取实大弦长,唯沉取始得
主症瘕积聚、痞块、疝气
数类脉

脉来快数,一息五至以上(90次/分)
热证(有力,无力)

脉来急疾,一息七至以上(120次/分)
热病极期,阳极阴竭

脉来短小滑数有力,应指如豆
惊恐、疼痛

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阳热亢盛,气滞血瘀痰食停滞
迟类脉

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60次/分)
寒证(有力,无力)

一息四至,脉势来去缓慢无力
湿证,脾虚

缓而时止,止无定数
阴寒气结,寒痰瘀血

缓有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脏气衰微,风证痛证惊恐,跌仆
数类脉

脉来快数,一息五至以上(90次/分)
热证(有力,无力)

脉来急疾,一息七至以上(120次/分)
热病极期,阳极阴竭

脉来短小滑数有力,应指如豆
惊恐、疼痛

数而时止,止无定数
阳热亢盛,气滞血瘀痰食停滞
迟类脉

脉来迟缓,一息不足四至(60次/分)
寒证(有力,无力)

一息四至,脉势来去缓慢无力
湿证,脾虚

缓而时止,止无定数
阴寒气结,寒痰瘀血

缓有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
脏气衰微皇后易嫁,风证痛证惊恐隐形侠,跌仆
虚类脉

三部脉举按皆无力
气血两虚,尤多见于气虚

浮而细软,轻按可以触知,重按反不明显
虚证故人叹歌词,湿证

脉来如线程前近况,软弱无力,但应指明显
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亦主湿证

极细而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
心肾阳衰及暴脱,阴阳气血诸虚

沉细而应指无力
气血两虚诸证

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
气滞血瘀,伤精血少
实类脉

三部脉举按皆坚实有力
实证

往来滑利,如珠走盘,应指圆滑
痰饮,食滞,实热,妊娠

脉形极大,状若洪水,来盛去衰
邪热亢盛

端直以长,如按琴弦
肝胆病,痛证,痰饮

犹如绞转绳索
寒证魔法火枪团,痛证,宿食

脉形虽大于常脉,却无汹涌之势
有力为邪实,无力为虚损
三、中医辨证
八纲辨证
(一)表证、里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
表里辨证是辨别病变部位和病势趋向的一种辨证方法。一般地说,病在皮毛、肌腠,部位浅在者属表证,病在脏腑、血脉、骨髓,部位深在者属里证。(二)寒证、热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三)虚证、实证的临床表现、相互关系及辨证鉴别要点(四)阴证、阳证的形成、临床表现和辨证鉴别要点
脏腑辨证
脏腑
主要证候的临床表现及辨证要点

心气虚与心阳虚、心血虚与心阴虚、心血瘀阻与心火亢盛证

肺气虚与肺阴虚、风寒犯肺与风热犯肺、燥热犯肺与痰浊阻肺证

脾气虚与脾阳虚、寒湿困脾与脾胃湿热证

肝气郁结、肝火上炎、肝阳上亢、肝风内动、肝阴虚、肝血虚、肝胆湿热、寒滞肝脉证纳粹军旗下。

肾阳虚、肾阴虚、肾精不足、肾气不固、肾不纳气
六腑
胃寒、胃热(火)、食滞胃脘、胃阴虚、大肠湿热、大肠津亏、膀胱湿热证
脏腑兼病
心肺两虚、心脾两虚、心肾不交、肺脾两虚、肝火犯肺、肺肾阴虚、肝脾不调、肝胃不和、脾肾阳虚与肝肾阴虚证。
气血津液辨证
类型
含义
表现特点
气虚
元气不足,功能失调,脏腑机能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的病理变化
少气懒言、神疲乏力,脉弱无力(推动、气化减弱)自汗(固摄失司)易感(防御减退)




气滞
气运行不畅而郁滞
闷、胀、痛
气逆
气升发太过下降不及
喘咳、恶心、头胀痛
气陷
气虚升举无力
内脏下垂,久泻脱肛
气闭
气郁闭于内而不能外达
四肢抽搐,牙关紧闭
气脱
气虚之极而有脱失消亡之危
汗出不止,手撒遗尿
延伸阅读
12
一言
既然期望辉煌伟大的一生铁血娇娃,那么就应该从今天起,以毫不动摇的决心和坚定不移的信念,凭自己的智慧和毅力,去创造你和人类的快乐。
中医诊断学
知识点回顾篇
表里寒热虚实辩证歌诀
1、表寒证:
伤寒恶寒身发热,鼻塞无汗浮紧咳。
中分恶风脉浮缓,头项强痛自汗出。
2、表热证:
表热热重恶寒轻,微渴有汗咽肿红。
咳痰粘稠脉浮数,舌红苔黄银翘灵。
3、里热实证:
里热实证高热狂,烦谵口渴喜饮凉。
腹痛拒按尿赤少,沉数有力舌苔黄。
4、里寒虚证:
里寒虚症腹痛满,呕吐清水气息短。
纳少便溏利清谷,舌淡苔白脉沉缓海门岛。
5、寒证:
寒证面白畏寒冷,蜷卧口淡尿长清。
便溏舌淡脉迟弱,阴盛外寒阳虚生。
6、实热证:
实热高热面目红,汗出烦渴喜冷冰。
登高而歌或谵语,舌绛脉洪和神昏。
7、虚热证:
虚热骨蒸五心烦,盗汗乏力悸失眠闽南师范大学。
头晕眼花腰酸痛,气短咽干痰少粘。
颧红无苔脉细数,育阴潜阳治可愈。
8、寒热错杂(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错杂证,胸中烦热咳痰粘。
口舌生疮咽肿痛。腹痛便溏紧相连
9、上寒下热:
上寒胃脘拘急痛,呕吐清水哕逆机急。
下热下腹胀闷痛,尿痛色黄尿意频。
10、里寒表热:
里寒素有浮肿病,畏寒便溏四肢凉。
复感表热渴咽痛,发热解表当助阳。
11、里热表寒:
里热表寒素有热,烦躁便秘渴咽干。
复感寒邪身躯痛,继而发热恶风寒。
12、真热假寒:
真热假寒阳不伸,面色苍白手足冰。
恶热烦渴喜冷饮,舌绛苔黄神不清。
13、真寒假热:
身寒假热阳气虚,舌淡尿清便溏稀。
真热口渴脉虚大,甘温除热好时机。
中医诊断学
真题串讲篇【字体颜色说明】
1.真题:红色→答案;
2.方剂:☆→大纲要求一级方,☆→大纲要求二级方;
3.方剂:方歌中绿色字体为君药;
4.阴阳表里关系:蓝色→主阳、主表、主轻证;绿色→主阴、主里、主重证。
5.其他:红色→重点关注;相关联系同色。
2011-135.下列证候中,可出现弦细脉的有()
【A】肝肾阴虚证
【B】肝郁血虚证
【C】肝郁气滞证
【D】肝郁脾虚证
【考点】
弦细脉
肝肾阴虚;血虚肝郁;肝郁脾虚。[2008.92、2011.135、2012.135]
【A选项交叉考点】
【交叉→中诊】
1.肝肾阴虚证
【概念】:肝肾两脏阴液亏虚,虚热内扰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头晕目眩,耳鸣健忘,失眠多梦,腰膝酸软,胁肋胀痛,口燥咽干埃及祖玛,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男子遗精,女子经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证候分析】:病因→久病失调,或情志内伤,或房事太过,或温病后期,肝肾阴亏。
①头晕目眩→肝肾亏虚,水不涵木,肝阳上亢。
②耳鸣健忘,腰膝酸软→肾阴不足,上不能滋养头面,下不能充养腰膝。
③胁肋胀痛→阴虚肝脉失养赵宇昕。
④失眠多梦→阴虚则热,虚热上扰,心神不安。
⑤口燥咽干→阴虚津不上承;五心烦热→虚热内炽;颧红盗汗→虚热上扰,内迫营阴;男子遗精→虚火扰动精室;女子经少→肝肾阴亏,冲任失充。
⑥舌红少苔可乐球,脉细数→阴虚内热之象。
【辨证要点】:头晕耳鸣,胁肋胀痛,腰膝酸软,遗精,经少与虚热证并见。
2.舌红干而渐痿者→肝肾阴虚。
【交叉→方剂】
清骨散☆《证治准绳》
清骨散君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辅;
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一并除。
【功效】→清虚热嫔妃这职业,退骨蒸。
【主治】→肝肾阴虚;虚火内扰证。
一贯煎☆《续名医类案》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囊;
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肝郁此方良。
功效:滋阴疏肝。
主治:肝肾阴虚、肝气郁滞。
【交叉→中内】
关格→肝肾阴虚证,肝风内动→滋补肝肾,平肝熄风→杞菊地黄丸+羚角钩藤汤。
关格→肝肾阴虚证,肝风内动→浊邪入营动血者→清热开窍,息风止痉→犀角地黄汤、清营汤、至宝丹、紫雪丹。
痫病→肝肾阴虚证→痫病频发,神思恍惚,面色晦暗,头晕目眩,伴两目干涩,耳轮焦枯不泽,健忘失眠,腰膝酸软,大便干燥,舌红,苔薄白或薄黄少津,脉沉细数→滋养肝肾,填精益髓→大补元煎
【交叉→中药】
熟地黄:为治疗血虚证之要药,为治疗肝肾阴虚之要药。
枸杞子:滋补肝肾;益精明目。主治肝肾阴虚,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阳痿遗精,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B选项交叉考点】
【交叉→方剂】
逍遥散☆《局方》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术草加姜薄;
肝郁血虚脾气弱,调和肝脾养血卓。
功用:疏肝解郁,养血健脾。
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闫肖锋。
【C选项交叉考点】
【交叉→中诊】
1.肝郁气滞证
【概念】:指肝的疏泄功能失常,而致肝经郁滞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肝经郁结证、肝郁证。
【临床表现】:情志抑郁、易怒,胸胁或少腹胀痛、窜痛,胸闷,善太息,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痛经、月经不调,甚则闭经,舌苔薄白,脉弦。或见梅核气,或瘿瘤、瘰疬,或胁下积块。病情轻重与情志关系密切。
【证候分析】:病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或突然强烈的精神刺激;或其他病邪引起肝气失于疏泄、条达。
①胸胁或少腹胀痛、窜痛→肝气郁结,疏泄失常,肝之经气不畅。
②情志抑郁、易怒,胸闷,善太息→肝失条达,不能调节情志。
③妇女可见乳房作胀疼痛、痛经、月经不调,甚则闭经→肝郁气滞,气机紊乱。
④见梅核气,或瘿瘤、瘰疬,或胁下积块。
⑤脉弦→肝病表现。
⑥因肝主疏泄,故病情轻重与情志关系密切。
【辨证要点】:情志抑郁,肝经循行部位胀痛或妇女月经失调。
2.望颈项→瘿瘤→甲状腺肿大→活动度好→肝郁气结。
3.脉诊
沉弦脉
肝郁气滞;水饮内停;寒凝肝脉。
弦紧脉
寒滞肝脉;肝郁气滞等所致疼痛[寒证;痛症]。
【交叉→中药】
柴胡
①辛苦微寒;肝、胆、肺;根。
②疏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退热截疟。
③感冒发热,寒热往来;肝郁气滞,
胸胁胀痛,月经不调;气虚下陷,
子宫脱垂,脱肛;疟疾寒热。
④3-10g;“柴胡劫肝阴”→阴虚阳亢,肝风内动,阴虚火旺及气机上逆者[×]或慎用。
【注】
a.治疗少阳证合黄芩[一清一散,共解少阳之邪];
b.柴胡、升麻、葛根同记;
c.截疟[疟疾发作有时、寒热往来];
d.治疗少阳证的要药。
e.升阳:柴胡;升麻;葛根;黄芪。
青皮
①苦辛温;肝、胆、胃;果皮。
②疏肝破气;消积化滞。
③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疼痛,乳癖乳痈;食积气滞,脘腹胀痛;癥瘕积聚,久疟痞块。
④3-10g。
【注】
a.疏肝:佛手、香橼、香附、青皮[..破气]......
b.偏食[有胃没脾]没注意吧?
川楝子[XD]
①苦寒;肝、小、胱;果实。
②疏肝泄热,行气止痛;杀虫;[清热燥湿;疗癣]。
③肝郁化火,胸胁、脘腹胀痛,疝气疼痛;虫积腹痛;[头癣、秃疮]。
④5-10g;[有毒]不宜过量或持续服;脾胃虚寒慎用。
【交叉→中药】
a.延胡索:活血;行气;止痛。
b.苦楝皮[YD]:杀虫,疗癣。
香附
①辛微苦微甘平;肝、脾、焦;根茎。
②疏肝解郁;理气宽中;调经止痛。
③肝郁气滞,胸胁胀痛,疝气疼痛;月经不调,经闭痛经,乳房胀痛;脾胃气滞,脘腹痞闷,胀满疼痛。
④6-10g;醋炙疏肝止痛作用[↑]。
【注】
a.疏肝解郁、行气止痛之要药。
b.妇科调经之要药。
【交叉→内科→胃痛】
寒邪客胃证→良附丸加味。
【D选项交叉考点】
【交叉→中诊】
肝郁脾虚证
【概念】: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所表现的证候。又称肝脾不调证。
【临床表现】:胸胁胀满窜痛,情志抑郁,善太息,或急躁易怒,腹胀纳呆,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或便溏不爽,肠鸣矢气,舌苔白,脉弦或弦缓。
【证候分析】:病因→情志不遂,郁怒伤肝,木郁克土;或思虑伤脾,劳倦过度,脾失健运,反侮肝木所致。
【注】
肝主疏泄,有协调脾的运化功能衡茶吉铁路,脾主运化,气机通畅,有助于肝气的疏泄,故肝脾两脏发生病变时,可相互影响,称为肝郁脾虚证:
*木横侮土:肝失疏泄,气机不利,致脾失健运。
*木壅侮土:脾运失健或脾虚湿蕴,而致肝失疏泄。
①胸胁胀满窜痛→肝失疏泄,经气郁滞。
②情志抑郁,善太息→肝气不舒。
③急躁易怒→肝失柔顺之性。
④腹胀纳呆→肝气横逆犯脾,脾失健运。
⑤腹痛欲泻→脘腹气滞;泻后痛减→泻后气机得畅。
⑥便溏不爽,肠鸣矢气→气滞湿阻。
⑦舌苔白,脉弦或弦缓→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之象。
【辨证要点】:胸胁胀满窜痛,善太息,腹胀纳呆便溏。
【鉴别→肝郁脾虚证&肝胃不和证】
证候
共同点
不同点
肝郁脾虚证
肝气横逆,克脾犯胃→肝气郁结状。
胸胁胀满窜痛,情志抑郁,善太息,急躁易怒,脉弦。
脾失健运表现
食少纳呆,腹胀泄泻
肝胃不和证
胃气上逆表现
胃脘胀满疼痛,呃逆嗳气
【交叉→方剂】
痛泻要方☆《丹溪心法》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
肠鸣泄泻又腹痛,柔肝祛湿重实脾。
功用:补脾柔肝,祛湿止泻。
主治:脾虚肝郁之痛泻。
完带汤☆《傅青主女科》
完带汤中二术陈,人参甘草车前仁;
柴芍淮山黑芥穗,补脾化湿止带神。
功用:补脾疏肝,化湿止带。
主治:脾虚肝郁,湿浊下注之带下证。
【注】抑木扶土法。
【交叉→中内】
泄泻——肝郁脾虚证——泄泻肠鸣,腹痛即泻,泻后痛缓,每因抑郁恼怒或情绪紧张而诱发。舌淡红,脉弦——抑肝扶脾——痛泻要方
【交叉→中诊】
1.①萎黄→脾气虚;②黄而虚浮→脾虚湿蕴;③面色青黄→苍黄→肝郁脾虚。
2.溏结不调:指大便时干时稀的症状→肝郁脾虚[时干时稀];脾虚[先干后稀]。
3.月经先后无定期[肝郁脾虚:又称月经愆期,指经期不定,月经或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并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
欢迎加道儿君个人微信号:ysd31415926
你还没关注“杏林医术道”吗?
长按下方二维码识别关注


后语:大量粉丝还没有养成阅读后点赞和分享、转发的习惯,希望大家在阅读后顺便点赞、分享和转发,以示鼓励。让我们一起来关注中医,支持中医。任珈锐
附:文章天下事,汇聚中医心,用独立、理性、客观的态度分析中医,传播中医医术、医道,让最优秀的中医及中医文化造福更多人。长期坚持发文真的很不容易,屡屡想要放弃,坚持需要信仰,专注更显执着,你们的支持和鼓励是我坚持的动力!
作者:admin 2015年04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