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帮鞋搭配两起命案之前的顺风车江湖:在监管真空与资本较量中野蛮生长-财经

两起命案之前的顺风车江湖:在监管真空与资本较量中野蛮生长-财经


编者按:100天内,接连发生的两期恶性案件将滴滴顺风车推到风口浪尖。今日,交通运输部官网刊文,直言“安全漏洞的背后是企业安全管理制度的机械僵化,根源上却是企业负责人安全责任的严重缺位。”
滴滴顺风车应用诞生于2015年,当时国内已经有不少同类应用。在推出顺风车之前,滴滴团队曾拜访过同行公司,并对负责接洽的高管允诺“滴滴不会做拼车,即使做也会采取收购或合作的方式”。然而滴滴投喂的“定心丸”明显是假药,2015年4月,滴滴启动顺风车车主招募计划,开出了令车主和用户没法不动心的大额补贴。
优秀的数据背后,问题频发阿里里。在滴滴顺风车上线一个月时就曾发生过刑事案件。后来,深圳公安部门亲自下场,根据官方通报显示,深圳市网约车驾驶员中发现有吸毒前科人员1425名、肇事肇祸精神病人1名、重大刑事犯罪前科人员1661名。
直到3个月前遇难的河南空姐,才终于引爆舆论的关注。
顺风车盛行,是因为其以最小成本帮助平台连接了最多的社会资源,也降低了司机和乘客双方的出行成本。现在看来,顺风车模式是否行得通,仍然命运未决。复盘滴滴顺风车三年的发展之路,或许将帮助我们找到答案。

来源:AI财经社。撰文/ 裴晨昕 编辑/ 张硕
滴滴顺风车,生于2015,和拼多多一样,“只是个三岁的孩子”,一样处于舆论的漩涡。但三月内两度与凶杀案挂钩,没人敢站出来为它辩护,它必须直面所有的问责,正视下线的命运。
连带着的还有其他一众顺风车兄弟,起步或早或晚,规模大小不一,平日它们是争夺市场的竞争对手,是模式轻巧的传统行业颠覆者,是共享经济改善生活的美好代表,此刻,却被裹挟进舆论的刑莱蒂齐亚场,一并成为厄运共同体。
自发探头
上一个十年,智能手机还没有兴起,移动客户端时代还没有到来,人们不玩抖音不用微信,上网冲浪的时候还在逛论坛玩贴吧,当时“顺风车”只是一个比喻,但“拼车”的概念已在社交网络悄然出现。
“深圳回湘潭有顺路的吗”,2010年春节前夕,拼车贴吧里出现了第一条帖子。那一年,全国的农民工总量达到2.42亿,亿万迁徙大军在春运时节考验着客货运输的承载力。
买不起飞机票,抢不到火车票,“捎带、搭伴、费用分摊”,质朴的思维逻辑催生了拼车模式的中国式实践。
“广州到江西武宁,本人女性,诚邀2-3位女性。”“兰州到天祝,一家三口,只带一人,寻有缘人同行。” 网友们在贴吧里自发拼车,自主选择,自行议价,当然风险也是完全自担。
粗粝的征集模式下,难有路线完全一致者,出发时间也需要双方不停协商,鲜有成功匹配者。但“拼车”的思路就此发芽。后来,在节庆之外还出现了日常同城拼车,不愿挤地铁的上班族开始接头,招募贴越来越多,更贴频率也愈发增长。
2010年,中科院发布《2010中国新型城市化报告》,北京以“平均52分钟”的通勤时间,位居全国城市上班耗时榜首。与此同时,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2.07亿,面对机动车数量的增长,很多上班族因此担忧这会使上班路会变得更加漫长。
先行者嗅到了商机。
2011年,深圳万维星空信息技术公司旗下的“拼啦拼车网”上线。
灵感来源于同样深受机动车困扰的墨西哥。2007年,CTO胡修彪还在华为墨西哥代表处工作,一次下班路上,在经过红绿灯路口时,他发现很多穷人小孩站在路边,等待着车门打开,迅速上车。这源于墨西哥政府的一项“严苛”的交通管制措施:“上下班高峰期,不准空车出行,特别是城市主干道,交警看到可以罚款”,所以大批穷人家的孩子在上下班的时候充当空车的乘客,以获取一定的报酬。
受此启发,胡修彪研究起“拼车”业务。此前,他已经有了一次做社交应用失败的创业经历。

△ 胡修彪
这次依然乐观,“拼车属于生活类刚需,推广起来比一般娱乐社交类软件更容易引起用户的关注 。”他曾向媒体这样介绍。
当时,他信心满满地分析“拼车市场是一个蓝海市场,互联网巨头们不会加入竞争”。
小打小闹
2014年,我国移动互联网用户总数达到8.38亿,在移动电话用户中的渗透率达67.8%;手机网民规模达5亿,占总网民数的八成多,手机保持第一大上网终端地位。这一年被视为移动互联网发展全民时代元年。
移动互联网悄然渗透进传统出租车行业。“滴滴”“快的”背靠资本巨头,手握大笔钞票打响补贴战聚元号,旷日持久的烧钱战在抢夺市场的同时,也培养出一批网约车用户,打车、租车、代驾、拼车,资本涌入,多线开展。
就在2014年年初,北京市交通委出台《北京市小客车合乘出行的意见》,放出鼓励拼车出行的信号,政策利好的推动下,胡修彪曾经认为的拼车蓝海开始微波荡漾。
那一年无数创业者转投拼车市场。曾经参与创办美团、而后曾担任蚂蚁短租CEO的翟光龙创立了“天天用车”;就连电商业务做得风生水起的“车品汇”创始人李华兵也关停业务,创办起 “哈哈拼车”。“打车、租车、代驾,这些领域已经火热了,拼车也许是我们的机会。”李华兵如是说道。
哈哈拼车、拼啦拼车、嘀嗒拼车、天天用车、爱拼车、AA拼车、多多拼车……一时间,拼车软件如雨后春笋般兴起。2014年十月,《南方日报》对拼车软件进行调查报道,标题是《20多款拼车软件暗战羊城》。
移动社交工具“易信”在新版本中增加了“拼车族”社交功能,在其发布的《2014国庆中国网民拼车行为调查报告》中显示,十一黄金周期间,“易信用户通过‘拼车族’发布的拼车路线超过150万条,累计里程超过一亿公里,相当于全国铁路总里程的千倍。”市场大火。
与此同时,报告中的另一条数据影人瞩目:“用户中职业女性拼车出行需求量最大,年龄主要集中在22—35岁之间燃烧的平原,拼车成功率却仅维持在34%左右。”
彼时的拼车软件已暴露出发展隐患的苗头,在司机主导的密闭空间中大谈社交属性,在当时还是一种体现自家独特性的温情招牌。嘀嗒拼车将自己定位为“社交型出行软件” ,只做“共享型、社交型的拼车软件”;天天用车,至今在其官网上的介绍上还在强调自己是“唯一强调社交属性的顺风车软件”……

△ 嘀嗒拼车创始人兼CEO宋中杰
不免让人担忧。以出行为载体、带社交属性的产品设计或许从一开始就注定了顺风车天生自带的安全隐患。
各家对出行安全的保障措施不尽相同。易信则联合中国平安推出“拼车险”服务,嘀嗒自带追踪旅程、共享状态的安全助手……但暗处亦存在霸王条款,在鲜有用户细度的注册协议上,免责声明写着“会员以自己的独立判断从事与拼车相关的行为,并独立承担可能产生的不利后果和责任”……
寡头入局
在监管的真空与巨头的夹缝中拼车应用野蛮生长。
2015年情人节,撕杀一年有余的滴滴和快的走到了一起。随后,滴滴打车CEO程维宣布,将涉足在线拼车业务,相关产品正在赶制中。
“消息一出,我的手机就被打爆了(都问我该怎么办)。”天天用车CEO翟光龙向媒体吐槽。
如果说之前的竞争都是小打小闹,那么对于这样一个历代级的强劲对手,各家都没法佯装镇定,但大体还持有着创业者“不撞南墙不死心”的乐观。毕竟在专车市场,Uber、神州、易到仍是不容小觑的力量。
“滴滴不会将拼车作为重点”,多家拼车软件的CEO最初都如此判断。结论不是凭空得来的,在宣布正式推出顺风车之前,滴滴的团队曾拜访过微微拼车,并且信誓旦旦地对负责接洽的高管允诺“滴滴不会做拼车,即使做也会采取收购或合作的方式”。
后来的故事无需多言,滴滴投喂的“定心丸”明显是假药。
2015年4月,滴滴启动顺风车车主招募计划,一如和快的、Uber的烧钱大战,滴滴再斥巨资,开出了令车主和用户没法不动心的大额补贴。
“滴滴进入拼车市场,而假如其他家拼车公司拿到融资要迎战的话,那必须硬碰硬地和滴滴比拼烧钱了。”彼时一位投资人分析。
一个月后,第一个阵亡者出现,“爱拼车”宣布停止运营;深感被欺骗的微微拼车随后在上海、杭州展开了自我掏空式的补贴战。“就是赌博心态”,CEO王永回过头来做出此般复盘,但也感慨没办法,“滴滴把投资人都吓跑了”。
2015年7月13日,滴滴顺风车启动“桔色星期一”免费乘车活动,当天日订单达到182万,“208万人通过顺风车相遇高帮鞋搭配 ,可以填满52000辆公交车,人数连起来可以从北京到山西”,战绩令人骄傲。
滴滴顺风车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达到60万的日订单量,登上拼车类应用第一的王座。
这对滴滴来说也是一场意料之外的大胜,顺风车初上线时,负责人黄洁莉定下的日订单量目标数是10万。要知道,滴滴专车用了3个月时间才达到同样的日订单量目标。
和无数战败的前辈一样,滴滴也没摆脱强行发展“社交属性”的问题,美其名曰“温度”。从登录这一步骤开始,便是导入私人微信号;鼓励乘客坐在副驾而非后座,鼓励乘客与司机多沟通而非享受单纯的出行服务……据大数据统计显示,滴滴顺风车车主的平均年龄为32岁,男女性别比为6:1,而顺风车乘客性别比则为1:1。
数据之外问题频发。
顺风车正式上线一个月,《法制晚报》就报道了一则名为《90后男子以滴滴顺风车司机名义强奸女乘客获刑》的新闻,据悉车主曾因嫖娼被行政拘留。

△ 顺风车事故早已发生
2016年5月,深圳一名24岁的女教师搭乘滴滴顺风车遇害,令人无语的是,在家属察觉异常,想要联系滴滴客服获取顺风车的路线和定位时,得到的回应是“滴滴客服已经下班”……
后来,深圳公安部门亲自下场,根据官方通报显示,深圳市网约车驾驶员中发现有吸毒前科人员1425名、肇事肇祸精神病人1名、重大刑事犯罪前科人员1661名。
集体阵亡
在搜索引擎检索“滴滴顺风车”,毫无疑问会被两天前发生的“温州女孩遇害事件”刷屏,再往后多翻十几页,是110天前的“河南空姐遇害事件”希茉莉。滴滴或许觉得委屈,自己就这样被钉在了互联网耻辱柱上。但如果将搜索引擎的时间范围调整至2015年到2017年,你会发现,顺风车的历史也不怎么光彩。
满屏尽是“奇葩”“河蟹”“变态”“特郁闷”的吐槽。顺风车车主裸露下体、顺风车车主边吃甘蔗边开车……不过这些都被视作鸡毛蒜皮般的社会新闻被淹没,不见水花。
直到3个月前遇难的河南空姐,才终于引爆舆论的关注。声讨问责之外,“抵制滴滴”的声音愈发响亮。效果如何?这不是空口喊一句slogan,发微博前加一个tag就算参与的。
据大数据分析公司“analysys易观”的显示,虽在事发的5月,滴滴活跃用户数有所降低(环比降低1.45%)。但在一个月后,6月,滴滴月活跃用户数高达1.19亿人,排行仅次于崛起的拼多多,环比增长6.63%,7月更是达到了1.20亿。
抵制是种质朴的正义逻辑,但令人无奈的是,比起突发情绪更难抑制的是长期需求。
8月26日,滴滴官方宣布在全国范围内下线顺风车业务,内部重新评估业务模式及产品逻辑。在舆论的漩涡中,顺风车走向刑场。依旧存在的大量用户需求仍停留在原地,接下来用户或许要在应用市场中多翻几页,转向在寡头滴滴的阴影下艰难求存的小平台。
问题在于这些小平台就足够安全吗?多位乘客曾在社交平台反应嘀嗒平台对用户投诉置若罔闻。今年1月25日,《新闻晨报》报道一名女子半夜打车遭嘀嗒司机尾随,投诉后平台只口头警告司机。还有多名用户遇到同一位嘀嗒顺风车司机在接到乘客后全程开启熊猫平台直播、跟粉丝互动,并一度把镜头对准乘客询问其个人隐私问题。目前该司机已经在滴滴平台封号炮灰扮演游戏,在嘀嗒平台仍能顺利接单,显然嘀嗒并没有正视用户的投诉。
事实上,这些小平台的客服和安全保障体系未必比滴滴更好,只是缺少流量,即便类似问题频繁,也缺少新闻聚焦。
然而安全隐患却一直都在。
断臂求生
互联网公司在提供更多便利技术和服务的同时也被赋予甚至要求承担更多责任。
便宜、方便是几乎所有乘客选择顺风车的主要原因,而对于大部分顺风车司机而言,则是为了选择一个同行者分摊部分油费。之于滴滴、嘀嗒、高德这些平台方,顺风车是其打造“一站式出行平台”或“出行生态闭环”必不可少的一个业务链条、战略产品。
在这样一个连接C2C模式的刚需市场,要求一个平台管控所有细节确实并非易事。但这并不意味着平台对安全就可以置身事外。
北方工业大学汽车产业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纪雪洪看来,兼顾各方利益的顺风车是最能代表共享出行的业务模式,希望未来能有一个健康的引导发展。比如政府应该出台顺风车规范管理方案,包括增加对司机线下的培训和审查,虽然会增加时间成本,毕竟安全是最主要的。
此外,在技术上强化安全保障也是必不可少的。
斑马网络前CEO施雪松认为,就安全机制和紧急呼叫功能而言,滴滴在技术上可改进的空间很多。他告诉AI财经社,“比如在系统层面进行设计检讨,进行诸如乘客/驾驶员安全监测系统专项产品设计推进。以滴滴现有资源,完善这方面的设计不难,做得好的话,可以把坏事变好事!”
“比如,在滴滴打车App上增加‘报警’按钮,只要触发报警功能,平台可以自动锁定车、驾驶员、乘客的位置,自动接入轨迹跟踪状态,并同时同步到110,处置级别提升到最高,客服、公司安全部门、领导等都进入应急场景。”施雪松补充道,有了报警功能的威慑,就可以大大降低案发率。
Uber的模式也值得滴滴参考。在遭遇多起司机性骚扰投诉后,Uber在其应用中上线了一项新的安全功能抚宁天气预报,即“呼叫911”紧急按钮,乘客点击这个紧急按钮,它就会立即自动将乘客所乘坐车辆的位置、品牌、型号、颜色以及车牌号发送给警方,全程无需说话。赵雷画尤其是在乘客不能说话的时候,这个功能更重要陈辰个人资料。
NBC的一个记者在这个功能出现以后做过实验,他在事先不知道地址的地方通过内置软件报警,五分钟内警察就赶到了现场。
Uber的模式显然给乘客提供了最大程度的安全保障。国内的网约车平台要想做到这一点,还需要警方向网约车企业开放权限,让网约车管理系统与警方的报警系统对接。如此就不会出现“温州女孩遇害事件”中警方与滴滴平台多次沟通才能获得车主信息,拖延营救时间。
斑马智行副总裁周平也建议滴滴重视在乘客手机客户端增加紧急求助入口,并建立紧急处理机制,“最理想的滴滴E call做法是手机客户端的紧急求助入口直通紧急联系人(乘客事先指定,如父母,老公等)和滴滴E call客服。前者可以即时得到乘客的车牌号,用于报案。而后者应该把平台和PSAP直连打通,数据自动流转。”
三个多月内出现两次顺风车命案,背后确实暴露了滴滴漏洞百出的客服响应机制渔者无衣,其一线客服工作被曝是由外包公司承揽。现在看来,“滴滴客服完全没有经验。客服处理的都是人命关天的事情,需要极高的专业素质和心理素质。滴滴想做但没做起来,是因为此事确实不容易,需要一点投入,更需要专业团队”。周平表示根雕吧。
当然,这同时也意味着一笔不菲的投入成本。
顺风车性价比再高,如果无法做好风控,始终都是一家巨头的地雷。这是滴滴们今天面临的更大危机。
东南大学交通法治与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顾大松接受《财经》采访时表示,营运的商业属性,与顺风车公益性质相矛盾,从企业角度来讲,出现恶性事故是难免的。
他建议,滴滴应当剥离其顺风车业务与其他业务,顺风车业务独立运营,强调其公益属性或由公益组织进行运营,滴滴主打技术服务。否则,此类事件也将影响滴滴的其他商业业务,企业应当“断臂求生”。
只是,滴滴尚可断臂,顺风车模式是否行得通,却仍然命运未决。顺风车盛行,是因为其以最小成本帮助平台连接了最多的社会资源,也降低了司机和乘客双方的出行成本。但对于平台来说,有些成本,注定避无可避。
从企业发展的角度来说,每一个成功的公司,都会经历一个还债的过程。曾经野蛮生长遗留下的细小漏洞,都会在事后以更猛烈的方式爆发出来。滴滴的顺风车危机,是一家企业初步触摸到公众责任和企业利益的社会边界,也是一次剧烈且疼痛的成人礼。
来源:AI财经社。撰文/ 裴晨昕 编辑/ 张硕。原标题《顺风车卒于中元节》。本文不代表财经立场。
其他用户正在看
滴滴顺风车全国下线,其“不可推卸的责任”是什么?
1000点大逆转!人民币空头"爆仓",换10万美元当天"亏"1部iPhoneX
香菜50元/斤!山东寿光遭洪灾,这位在大棚哭喊的菜农让人揪心
长租公寓首例爆仓:杭州鼎家破产 4000租户受损
房租上涨,资本无罪
监制 | 李勇 责编 | 伊珊
作者:admin 2016年05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