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lots中国人对过年的向往,都藏在这些小细节里-冬姐指南 “惠”游天下

中国人对过年的向往,都藏在这些小细节里-冬姐指南 “惠”游天下
免费订阅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阅读本文前,请您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的蓝色字体“冬姐指南 ’惠‘游天下”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
春节是中国人的团圆日,家人至亲围坐一圈吃饭,一年中所有的念想和情感,化为餐桌上一道道美食,温暖幸福,一口口吃进肚里艾衍含!

电影《饮食男女》中阖家吃饭的经典画面
关于年味,一方水土皆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味道,在你的记忆里,家乡哪道美食最能代表新年?
湖南湘西| 六个鸡蛋的黄雀肉—— 向大可
在游客眼中,湘西的年味可能是家家户户窗前挂起的腊肉和香肠,在除夕这天加上火红的干辣椒、碧绿的青蒜苗,热热闹闹炒一锅下饭的乡野腊味。实际上,令外地人垂涎三尺的腊味,对于湘西人来说是一年四季都不缺的家常菜。于我而言,只有见到了奶奶亲手炸出一篮篮金黄的黄雀肉,才算进了年关,除夕夜的团圆饭方才圆满。

湘西黄雀肉
湘西的黄雀肉,类似川渝一带的小酥肉,面粉用鸡蛋调和成面糊,猪肉肥瘦掺半,在糊里厚厚滚一圈,麻利地滑进油锅。面糊拖着尾巴,高温下周身泛着细密的油泡,稍一沉底又浮起,面糊已然换为金缕衣,炸出各色造型,真如一只只灵巧的黄雀,黄雀肉便由此得名。

湘西黄雀肉
守着奶奶炸黄雀肉是年前最值得期待的时光,因为总能第一时间拦截边角料炸成的酥脆面衣,一守就是大半天。这样的工作量对于年事已高的老人并不轻松,奶奶就一边念叨着自己的面糊,一斤面拌六个鸡蛋——比市场里多了三个鸡蛋,否则成不了金色的雀儿,非得亲手备好才放心。一边守着蜂窝煤燃起的老灶,本间贵史深陷的眼窝里,专注的双眼盯着深不可测的油锅,熟练地翻着姿态各异的“黄雀”,看它们把竹簸箕一点点填满。

湘西黄雀肉
黄雀肉在通风的簸箕里晾着,阳光勾出金边,可以存上大半个月。它从来不会是年夜饭里的压轴大餐,只有在家宴进入后半场时,才会被老人从角落请出来,不动声色地往火锅里丢几颗。好吃贪玩的娃娃会盯紧最俊俏的“黄雀”,外层面衣尚未煮透就忍不住捞进碗里。大餐将毕的女人们也要随意拣几颗下肚,作为年夜收场的主食。至于餐桌上一路端着酒杯的男人们,火锅里浸满了汤汁的黄雀肉无疑是饱肚醒酒的利器。一屋人围炉吃得热闹,收了碗筷的老人心满意足地看着,锅里少了料又立马添上,除夕,就在一颗接一颗的黄雀肉里划上句点。
福建厦门| 甘九暝的围炉—— 多虔
闽南人称除夕夜为“甘九暝”,风尘仆仆赶来的游子们在听见家里火锅咕噜咕噜闹腾的那一刻,心便暖了。
除夕夜回家“围炉”是闽南人最割舍不下的牵挂,老人们提前半个月便开始预定食材,小年夜里早早开始忙活,鸡鸭封肉鱼虾蟹样样不可少。到了“甘九暝”,全家老小围坐在放有火锅的圆桌上聚餐,祭祀过祖先神明的菜码被老人们固执地一圈圈摆上桌,直到放不下为止,红红火火的“围炉”才算开始。

围炉
饭桌上有几样象征吉祥的菜品必不可少,象征着“好彩头”的萝卜(闽南语叫“菜头”),谐音为“家”的鸡,象征着“家运兴旺”的油炸食物,取意为“蚶壳钱大趁钱”的血蚶,不可切根不可切断、寓意“平安长寿”的长年菜,以及“兜金兜银”的海蛎炸……“围炉”的人,不论年纪大小,桌上的每样菜都得下筷子,平常滴酒不沾的女人们,也要象征性地喝一口酒,以讨吉利。觥筹交错之间,大人们却总是不忘将煮红了的蟹和虾第一时间放入孩子们的碗里。
儿时的我对鱼虾蟹不屑一顾,最爱的还是外公亲手炸的“排骨酥”。“围炉”还没开始,外公就端上一大盆堆积如山丘的炸物,并不善于烹饪的他炸不出金黄的色泽,但每一块排骨都在他的精挑细选之下肥瘦均匀,裹着酥脆的外衣,诱惑早已饥肠辘辘的孩子们。

围炉
年纪最小的我总是被表哥表姐“差遣”着去“偷食”,踮着脚伸出手抓起一把排骨酥便往房间里跑,一边跑还不忘先塞一块在嘴里,蒜香和肉香充盈在嘴里,好不美味。父母看不下去,外公却总是一边说着“急什么,多得很”,一面又准备从冰箱里拿出更多腌制留存的排骨,直到被父母制止才作罢。
虽然不善下厨,但外公总能想出让孩子们满意的吃法。“甘九暝”里吃不完的菜,在大年初一又会和白菜、虾米、豆腐、海鲜、猪脚罐头等一起,放进锅里被做成“白菜卤”,因为菜码实在太丰富,他将它取名为“十菜卤”。浸满卤汁的“排骨酥”,外里入口即化,内里却依然嚼劲十足,哪怕热得烫嘴,也让人爱不释口。外公见我吃得欢,总是逗我:要不要来一口烧酒?有一回,我抿了一小口,便昏睡过去。从此再也不敢胡乱答应。
外公去世后,“围炉”的餐桌上依旧有那一道排骨酥,却再也没人能够做出那样热气腾腾的“十菜卤”,但这份独特的年味,永远保留在我的记忆里。
江苏南京| 素什锦和蛋饺—— 阿修罗
南京人的年夜饭,少不了素什锦和蛋饺。
素什锦是将各种蔬菜用麻油炒制,再以盐、糖调味,蔬菜多达数十种,荠菜、菠菜、慈菇、胡萝卜、木耳、金针菜、黄豆芽、芹菜、豌豆苗、笋、藕等等最常见。这是南京特色年夜饭里的必备冷盘,吃团圆饭,每家每户都会炒制不同搭配的素什锦。一道素什锦上桌,红橙黄绿青白紫,像是往席间添了缤纷调色盘,口福未享,眼睛“先干为敬”。虽然只是一道冷盘素食,却无处不透着做菜人的心意。洋葱、辣椒这类气味辛烈的原料万万用不得,每种蔬菜都要单独炒制调味。为了讨得好彩头,烹饪顺序也讲究。先炒黄豆芽,因为黄豆芽长得像如意,寓意开头万事如意;胡萝卜丝最后炒,是为一红到头。炒拌一大盆,整个年里每天吃、餐餐吃,正好解了大鱼大肉的油腻,清新爽口。

素什锦和蛋饺
在老一辈南京人的记忆里,过年都是要做蛋饺的。大汤勺放在蜂窝煤炉上烘烤,筷子夹一块猪肥膘在汤勺内壁擦一圈,滋滋啦啦油花冒出来,舀一勺鸡蛋液在汤勺里,鸡蛋液随着手腕的转动而均匀地在汤勺的内壁熟成蛋皮,再挑些肉馅放在蛋皮中间,两边一合,便是一只蛋饺。黄澄澄的蛋饺形似金元宝,格外讨喜,是新年餐桌上老少通吃的菜肴,无论配在火锅里、大杂烩里,或者红烧,或者清蒸,总会是桌上抢着被吃完的头道美味。

素什锦和蛋饺
浙江永康| 洋油桶里的米糖—— 朱英豪
前段时间回家,收拾老家的祖宅,在二楼发现了爷爷民国时代留下的切糖的糖箍子。几块木制的厚板子,上面还有爷爷南货店铺的毛笔字号。
切糖是永康老家的传统。
逢年过节,特别是春节,家家户户根据自己的喜好,必会拿出一些新米去村子里的城隍庙先脱壳,然后去找一户排场大的,有家伙的街坊领居帮忙切糖。拿去的,除了糯米、早米,还有黑米或者干的番薯丝之类的,视家里大人小朋友的喜好而定。记忆中,最有名的是发胖糖,而不是现在流行的冻米糖。发胖是永康土话,其实就是糯米在水里浸泡过,然后拿来灶头上炒熟,晾干了就变得又香又脆。而早米炒过的米胖糖,却是最练牙口。不小心,一口下去就很容易蹦掉一颗牙。

洋油桶里的米糖
切糖最复杂的,是糖油的熬制。每个有经验的切糖师傅,都有自己的招儿。白糖、麦芽糖和水,切不同的糖都有不同的比例,高明的师傅,切出来的糖不会散架。这辛苦活儿,我小时候经历过几次,而在我爸那个岁数的人,据他回忆,每年春节必要切上十几箍。那时候,央来的师傅差不多半夜就得开工,因为光糖油,就得熬上三四个小时,而且锅边得不断有人搅拌,省得熬糊了。等到熬成了想要的亮闪闪的糖油,再把炒好的米倒进大锅里,再混入一些花生、青豆等干果,继续搅拌均匀。等糖汁收得差不多,再倒入早已准备好的糖闸里。接下来,师傅用擀面杖把黏糊糊的米糖堆一寸寸地夯实,直到完全平整地镶嵌进糖箍里。等到温度降下来,拆掉糖箍子,拿一把锋利的菜刀,象切豆腐一样切成整齐的一垛垛,然后装进洋油桶里。乡里乡外,论切火腿,我爷爷就一直有很好的口碑,切糖据说也不在话下,只是因为太费体力,有时候找师傅帮忙。这份传统,到我爸那里就有点为继无力了。记得小时候有一次切糖时,师傅实在是嫌我爸给的擀面杖太小不好使,情急之下,索性顺手抡起一个小的酒坛子。

洋油桶里的米糖
做孩子是幸福的。他哪里懂大人切糖的艰辛,他有资格不去知道。他偷偷撬开铁锈色的洋油桶,掰几块油亮的米糖,和门口的小伙伴溜之大吉。但也有含泪的时刻,因为母亲大人总能在洗衣服的时候,翻到被糖弄脏了的口袋肚子。那些因此被拧红耳朵的滋味,似乎记忆中比米糖更持久。
浙江金华| 百搭的大酵红印馒头—— 方向的向
金华过年,除了备齐各色糖果干果,鸡鸭鱼肉,还有年糕、汤圆、发糕、粽子……但最能代表金华年味的,还是金华人用土法做的大酵红印馒头。不论是在农村还是城里,只要是过年的餐桌上,红印馒头是必上的一道菜。顶着一方红印的馒头不仅代表着喜庆,也是主人对宾客的重视和尊重,换做新春佳节,便是一年走到头的隆重谢幕。

大酵红印馒头
要说馒头,其实哪里都能有,但是家乡的大酵馒头只有回了金华才是记忆里的香味。大酵馒头以酒发酵,看起来朴实无华,却是一道工艺复杂的传统面食。从最初酵水制作算起冰肌玉,各家各户便自有一份秘方,一场无声的馒头技艺大比拼拉开帷幕。家中有经验的老人会根据当年当时的气候温度灵活调整发酵时间洪荒之儒圣。接下来的和面、切剂、搓圆,没有真功夫都成不了事。直到最后馒头出笼,圆润饱满的圆球,成排列阵于前,见了就欢喜。这时候,家里的孩子也能参与到馒头的制作过程里,在馒头顶上盖下“福禄寿喜”等字样的红色印章。这枚红印算是点睛,透着无限喜庆,像一床东北热炕头上的花棉被,就是要大红大紫,更能渲染出热热闹闹的年味。

大酵红印馒头
南方人的馒头不如北方劲道扎实,但南方人恰恰偏爱它们如西点般蓬松的组织,细密的孔洞里,填充的空气好像都是甜的,能嚼出蜜。尤其在金华,大酵馒头经过充分的发酵,口感松爽滋润,十足细腻。馒头的吃法也丰富,夹红烧肉、扣肉、肉圆龚韦华,甚至是席上的素菜或臭豆腐索医网。也能油炸了吃、煎香了吃,撒上点点细盐,怎么吃都是美味。

大酵红印馒头
你听,灶上的蒸笼闷响着上了气儿,盖着红印的馒头这就出炉,年也就到了。
甘肃渭源| 油果子间的比拼—— 土豆
牛肉面、酿皮子、杏皮水、灰豆子、洋芋片、热冬果……归家的路上,不知道多少同乡人跟我一样,是一路数着高铁站和长串的小吃清单过来的。等到拎着行李出站plots,沿路街边小馆都在诱惑着你饥肠辘辘的胃,连带着熟悉味道背后的乡愁,把人迷得七晕八素。但只有进了家门,见到桌上造型各异的油果子,捡起一颗丢进嘴里,香酥且有余味,此时悬在半空的思乡情有了着落,新年就要来了。

油果子
没错,家乡的年味就是一道简单的油果子。每年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做,炸油果子也是家中孩子们最爱的新春仪式。女人们在白面里加了蜂蜜和鸡蛋,揉面、发面再擀皮,在造型时带上孩子一块儿,像是捏着橡皮泥一般搓出蝴蝶、金菊、螺旋转,男人看着油锅炸果子。眼看篦子上一点点立满了油果子,过年的幸福感也跟着一点点沉淀。

油果子
在甘肃,油果子是春节里起床后方便又美味的早点。同时,它也是招待宾朋的食盒里不可缺的小吃,开餐前嚼几颗祭馋虫,大餐后嚼几颗当点心,总之时时都能吃,怎样也少不了。也正是因为每年每家都要做,油果子成了各家新年里暗自比拼厨艺的看家点心,谁家年夜饭最美味,答案竟都浓缩在了这道年味十足的油果子上了。
新疆乌鲁木齐| 母亲的揪片子—— 余青
如果你跟某位新疆朋友问起他家乡的美食,他一定会兴奋地拉着你讲三个小时都不嫌累,大盘鸡、拉条子、馕坑肉、胡辣羊蹄……一大串菜名信手拈来,仿佛听着他滔滔不绝的言辞就联想到在那个遥远而辽阔的地域上生长出来的种种食物,与那些浓郁厚重的西域风情。

新疆美食
在许多人的印象中,新疆食物的精髓是用一个“肉”字来概括的。这里广袤的草场与纯净的雪山融水滋养了健壮的羊儿,孕育出肥美而扎实的新疆羊肉,让所有品尝过的人赞不绝口。但对于归家的新疆游子来说,粗犷的羊肉好像难以连结起对土地和家乡的细腻感情,而那一碗朴实无华揪片子,却柔软地弥补了这种缺失,温暖地直抵人心。
踏着过年回家的路,从零下二十多度的乌鲁木齐火车站走出来,闻着路边馆子里飘出羊肉串的香味,却心心念念着家中煤气灶上“咕噜咕噜”冒着热气的揪片子。

揪片子
面食的神奇之处在于它的味道与口感中好像容纳着煮饭人的感情,揪片子一入口,你就可以联想到妈妈站在灶台边,将面粉与水比例精确混合的面团不断捶打揉捏给个黄网,等半小时后, 将发酵好的面平铺在案板上,切成拇指宽的细条,待锅里切成丁的土豆、番茄、牛肉炒好,加水煮开放入青菜之后,将切成条状的面抻长,搭在左手手腕上,再用双手将面揪成又薄又小的面片丢入锅中。在汤匙的缓慢搅动中,面片沉入锅底,又从浓郁的番茄汤汁中慢慢浮起,仿佛也将那份归家的暖意带了回来。

揪片子
常年在外的新疆游子或许都有过这种经历,在不同的城市尝试过无数的新疆餐厅,他们或许用从新疆不远千里空运来的羊肉征服了挑剔的食客,却在这道朴素的面食上让人摇头叹息。因为揪片子是需要用心的食物,它的用心在于繁复的制作步骤与煮饭人耐心“揪面片”的心意。也正因为如此,在外地新疆餐厅吃到的揪片子大多是用机器切成,而缺少了“揪”这一步骤的揪片子,也差不多失去了它的半个灵魂。
春节的炮竹划过飞舞的雪花升入天际,在天空中幻化成炫丽的花朵。而窗外的一片灿烂仿佛与我无关,唯有眼前的这碗揪片子,与妈妈在厨房中忙碌的背影,才是过年真正的意义。
免费订阅点击右上角分享到朋友圈
?阅读本文前陈光武,请您先点击本文标题下面的蓝色字体“冬姐指南 ’惠‘游天下”再点击“关注”,这样您就可以继续免费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
中国人过年习俗,终于找全了!
腊月二十三

俗称“小年”,传说这日是“灶王爷上天”之日。每到这一天,各家各户还要烙些包芝麻糖的烧饼,名曰‘祭灶火烧”,或者备灶糖,灶王爷要在这个时间上天,去向天皇人帝汇报工作。给灶王爷吃了嘴甜甜的,人们希望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腊月二十四

掸尘扫房子,这日是约定俗成的扫除日。除旧迎新不可不做哦。
腊月二十五

“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天帝玉皇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玉皇还查察人间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祭之以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起居、言语都要谨慎,争取好表现,以博取玉皇欢心,降福来年。
腊月二十六

“腊月二十六 ,炖大肉”,也就是说从这一天起要开始置办年货了。在各地乡村,这一天是大集市日,集市周边各村的百姓纷纷前往赶集买年货。
腊月二十七

“腊月二十七,宰鸡赶集”。为什么要在二十七杀鸡呢?这其实还是取得谐音,“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杀好的鸡,不在当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时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点。因为,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节日期间,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这样才算圆满。
腊月二十八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贴花花”就是贴年画、贴春联和贴窗花。其中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他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而题写于桃符上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便成为有载的中国历史上第一副“春联”。后来,随着造纸术的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的习俗。
腊月二十九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罗敷行。腊月二十九,俗称“小除夕”,这一天,家置酒宴,人们往来拜访叫“别岁”,且焚香于户外,叫“天香”,通常要三天。
中国农历有大小月之分,所谓大月是三十日,小月只有二十九日。所以遇到腊月为小月,二十九这一天就是这一年最后一天。那么腊月二十九就是除夕了,即使不是小月,次日就是除夕,所以过年的各种准备活动都要在这天进行完。在整个年节中,二十九这天可以说是最忙碌的一天,除了筹备年节中的种衣食祭品,还有一项极其重要的活动“上坟请祖”。
大年三十

腊月三十也叫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夜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南方新年有吃馄饨的习俗,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除夕守岁是最重要的年俗,这在魏晋时期就有记载。守岁的主要活动内容是包饺子。
正月初一

传统年俗中,初一要拜年。除夕守岁后,初一早上人们开门互相道贺“新年好!平安吉祥...”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压岁钱,压住邪祟。大年初一的早餐除了饺子,还有汤圆,它的取意是:事事如意,全家团圆美满。
正月初二

大年初二,金吠报春。亲眷人家去拜年,东家留吃饭、西家排酒筵。这一天嫁出门的闺女要带着女婿一起走娘家。回娘家的女儿必须携带一些礼品和红包,分给娘家的小孩,并且在娘家吃午饭。
北方在大年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
正月初三

大年初三被认为是老鼠嫁女儿的日子,所以到了晚上要早早休息,不能打扰到老鼠嫁女儿。
大年初三,又称为“猪日”。 自秦汉以来,传统的看法是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初七日为人日。传说这是因为女娲创造万物生灵的时候,先造的六畜,后造的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
正月初四

相传大年初四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因此也不宜远出,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正月初五

大年初五,按民间习俗是五路财神的生日,因此要迎接财神进家,保佑自家新的一年财源滚滚、年年有余,同时自然也是送走“穷”的日子,故有“送穷出门”一说。同时,这一天又俗称“破五”,意思是之前几天的诸多禁忌至此就结束了。
正月初六

大年初六,“送穷”,这是我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是祭送穷鬼、穷神。唐代大文学家韩愈有《送穷文》。唐代诗人姚合写有诗《晦日送穷三首》,其中第一首云:“年年到此日,沥酒拜街中。万户千门看,无人不送穷。”
正月初七

大年初七,人寿年丰。传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情迷佛罗伦萨。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 “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
正月初八

大年初八,放生祈福。道教和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又传说初八是谷子的生日。这天天气晴朗,则主这一天稻谷丰收,天阴则年歉。
正月初九

大年初九是天日,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生日,道教和民间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习俗。旧时的这天晚上,男女相聚在大树下(最好是桂花树)唱歌,请玉皇大帝最宠爱的小女儿七仙女下凡。
正月初十

大年初十,祭石感恩。这一天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要祭祀石头。在山东郓城等地有抬石头神的说法。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早晨,用绳系住瓦罐的鼻子,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走快乐声产线,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
正月十一

正月十一,祭奉紫姑,俗称“请紫姑日”(有的地方为正月十四)。最早记载“紫姑”的文献是南朝宋人刘敬叔的《异苑》。大致说紫姑是人家的小妾,遭原配的嫉妒,并在正月十五这天被害死在厕所里,天帝怜悯,封她为厕神。但民间敬奉紫姑并非因为她是厕神,而是紫姑代表了深受压迫的女性,才得到女性的崇拜,把她奉为弱女子的保护神来祭祀。
正月十二

“正月十二搭灯棚”。意思是元宵节将近,村庄中的管事人从这一天开始就要召集能工巧匠和青壮年准备花灯,做元宵赏灯的各种准备工作。
有童谣云:“十一嚷喳喳,十二搭灯棚,十三人开灯,十四灯正明,十五行月半,十六人完灯。”
正月十三

正月十三,点灶灯,也称为“灯头生日”。民间在这一天要在厨灶下点灯,称为“点灶灯”,其实是因为正月十五闹花灯的日子临近了,各家都试点制好的灯,才被说为“灯头”之日。
正月十四

民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传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于是民间立祠奉祀,称为“临水娘娘”、“顺天圣母”。
正月十五

正月十五,元宵节。元宵节是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称上元节,因为这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历代有观灯习俗,故又称灯节。元宵灯节期间,是男女青年与情人相会的时机,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来源:凤凰旅游 新浪网亲!喜欢就点赞分享吧

▲长按二维码,自动识别,添加关注
关注此公众号
每天都有分享
觉得不错,底部随手点赞哟↓↓
小提示:尊重原创,请加微信号dongjiezn,内容如有侵权请告知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处理。我们也崇尚分享,互联网本是一个资源共享的生态圈
微信推出了最新版本(6.3.16),把“冬姐指南 惠游天下”置顶,第一时间能收到您需要的咨询文章!▼
开启置顶公众号按钮
作者:admin 2015年09月24日